从“毒奶”事件想到的
张 晓 彤
一个“三鹿”奶粉被一个三氯氰胺搞得人心惶惶,此事不仅使奶制品受到普遍的质疑,而且还扩展到政治层面,一些不怀好意的政客借此或制造事端、或诋毁中国,妄图以此小题大作一番,拖住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,以至于动摇中国社会的根基。当然对这些跳梁小丑的蚍蜉撼树,明白人都会嗤之以鼻。与今天中国的政治和谐稳定、经济高速发展、民族自信心日渐高涨,国际形象日渐丰满相抗衡,其结果不言自明。
我敢断言,中国从“毒奶”事件得到的收益将大大高于损失。原因很简单,食品监控的改革和强化,全民安全意识的普及和增强,必将大幅度提升中国食品的安全性,也必将为其他行业敲响质量的警钟。受害者的普遍检查和及时救治,避免了更长期、更严重的后果。同时在生产、流通、监管等各环节的黑幕和腐败也必将被连土带泥拔出来,受到一次有力的打击和清理。当一件事上升到政治层面时,意义之深远,将出乎人们的预料。
依我看来,倒是有一个问题值得警惕。我们在“毒奶”中发现了的是三氯氰胺,只停留在西方食品药品的成分检测的层面上。其实作为食品,依中医的理论,必然还有现代科学无法认知的升降沉浮,温凉寒热的属性,这方面隐藏的问题,往往被人们忽视。在“毒奶”事件发生后,大家都改用进口奶制品。殊不知这些产品,讲的只是成分的无毒,并非一定对健康有益。
据我们所知,美国等西方国家婴幼儿患湿疹的比例高达80-90%,而且屡治无效,往往跟其一生,究其原因,恐怕不是气候环境所致,我国从南到北,从沿海到内陆,什么样的气候环境都有,但却从未听说某地儿童的湿疹患病率有如此之高,所以,号称科学的配方奶其科学性实在是值得怀疑。
我建议从“毒奶”一事出发,我们的食品科学研究还应更上一层楼,要特别关注其服用后的效果,应该象审批新药必须要有临床试验一样,严密跟踪,广泛调查,不能只是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瞎跑,否则,我们的食品安全仍旧没有完全的保障。有一天,我们会发现海外食品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深层次的伤害。
若讲食品安全,我们的祖国有比外国更优越的条件,我们不仅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,我们还有中医理论,还有丰富的饮食文化,还有广藏于民间的饮食习惯、饮食配方。因人、因地、因时、因物产、因条件地建立我们自己的饮食安全体系,发展我国独特的饮食安全科学,这应是食品科学研究者的责任,更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不可忽视的职责。
一味迷信洋人,我们已经吃过不少亏。但邯郸学步的故事,至今还在上演:别人的步子没有学会,倒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忘记了,最后只好爬着回家。我们之中总有一些人,有爬在洋人后面闻屁的嗜好,总以能放几个洋屁,能博洋人一哂为荣。但愿这些人不要进入我们的政府机关,更不要参与制定管理我们的政策。
2008年9月30日
|